1949 年 10 月 14 日,广州解放的捷报传到北京,举国欢腾。毛主席在向广东战役总指挥叶剑英祝贺时,突然提起一个特殊的名字:“你还记得广州有个叫‘熊’的人吗?他是我们党长期的朋友和同志,一定要找到他,安排好工作。”
这个让毛主席在建国初期仍念念不忘的 “熊”,正是曾身为国民党少将的莫雄。这位在历史迷雾中几乎被淡忘的传奇人物,曾用一份足以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情报,为红军长征撕开了一道生死裂缝。
从伙夫到国民党少将:一颗始终向着人民的心
1891 年,莫雄出生在广东英德县一个贫寒的泥瓦匠家庭。6 岁丧母的他,12 岁就扛起生活重担,割草放牛、下地种田,尝尽底层百姓的辛酸。正是这段经历,让他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产生了强烈不满,也埋下了 “解救贫苦百姓” 的初心种子。
命运的转机出现在他 14 岁那年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莫雄进入广州一所学堂当伙夫。别人眼中的苦差事,在他看来却是求学的天堂 —— 他利用空闲时间旁听课程,捧着《三国演义》逐个请教生僻字,被比他小的学生们亲切地称为 “莫大哥”。在这里,反清的思潮与他 “救国救民” 的朴素愿望碰撞,点燃了革命的火种。
展开剩余63%1907 年,16 岁的莫雄加入中国同盟会,从此踏上革命道路。他参与武昌起义、讨伐陈炯明,在护法运动中屡立战功,最终晋升为师长。在处理广东宗教问题时,他深入农村与百姓同吃同住,用真诚化解矛盾,赢得了 “莫大哥” 的美名。此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,自己的人生会在与蒋介石的交锋中,走向一条更隐秘也更危险的道路。
从国民党将领到 “红色密使”:信仰的悄然转向
1925 年,蒋介石为掌控粤军排除异己,威望日增的莫雄被逐步边缘化,最终被迫离开军队,辗转澳门过着颠沛生活。这段经历让他看清了蒋介石 “假革命、真独裁” 的真面目,也让他开始重新思考中国的出路。
转机出现在上海。通过宋子文的关系,莫雄获得财政部职位,在这里他结识了地下党员刘哑佛。正是这位共产党人,带他接触到马克思主义,让他了解到共产党 “耕者有其田” 的理念 —— 这与他年少时 “解救贫苦百姓” 的初心不谋而合。
当莫雄激动地提出要加入共产党时,周恩来的远见为他指明了方向:“留在国民党内,你的作用会更大。” 这句嘱托,让莫雄成为了潜伏在敌营心脏的 “红色密使”,也为日后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壮举埋下伏笔。
冒死送出 “铁桶计划”:改变历史的 72 小时
1934 年,蒋介石制定了险恶的 “铁桶计划”:调集 150 万兵力,在中央苏区构筑 30 道封锁线,企图将红军困死在摇篮中。此时,被蒋介石任命为赣北剿共保安司令的莫雄,正出席这场最高机密会议。
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包围圈,莫雄惊出一身冷汗。散会后,他连夜将情报交给地下党员项与年。为了穿越封锁线,项与年敲掉四颗门牙伪装成乞丐,用鲜血写就情报,最终送到周恩来手中。正是这份情报,让党中央果断决定战略转移,长征由此开启。
多年后,党史专家曾评价:“若无莫雄的舍命相告,红军可能在‘铁桶’中陷入绝境,中国革命的历史或将改写。”
被历史铭记的 “无名英雄”
新中国成立后,莫雄曾因 “国民党将领” 身份被误解拘捕,幸得中央干预释放。1978 年,叶剑英邀请他赴京,党和国家正式肯定了他的贡献。1980 年,89 岁的莫雄在工作岗位上突发脑血栓去世,真正践行了 “为国家奉献到最后一刻” 的誓言。
如今,在广东英德的莫雄故居里,一份泛黄的情报复制件静静陈列。它诉说着一位国民党少将如何用信仰与胆识,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点亮希望之光。正如毛主席始终惦记的那个 “熊” 字,莫雄的故事告诉我们:真正的英雄,不问身份,只问初心;不问声名,只问担当。
发布于:河北省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