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美国记者在延安窑洞前问出 “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” 时,毛泽东的目光掠过窗外的黄土高原,沉默片刻后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:“是长征途中,张国焘企图分裂中央。”
这个答案背后,藏着一段比湘江血战更令人窒息的危机 —— 外部敌人的枪林弹雨从未让红军屈服,而来自内部的分裂暗流,却差点将中国革命的火种彻底浇灭。
血色长征:从 8.6 万到 3 万的炼狱之路
1934 年 10 月,中央苏区的天空被绝望笼罩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,兴国、宁都、石城相继沦陷,国民党军队像潮水般涌来。8.6 万中央红军被迫踏上长征路,他们带着笨重的印刷机和坛坛罐罐,在蒋介石 25 个师的围追堵截中艰难前行。
12 月的湘江,成了红军的血肉磨坊。为掩护中央纵队渡江,后卫部队被阻隔在对岸,数个师几乎全军覆没。江水被染成红褐色,漂浮的斗笠和草鞋见证着这场惨烈的突围 —— 红军兵力锐减至 3 万,不少军团番号从此在历史上消失。
展开剩余61%正是这场惨败,让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开始被认可。他指挥红军放弃与红 2、6 军团会合的计划,四渡赤水、强渡乌江、威逼昆明,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跳出包围圈,数万敌军在红军的迷惑下疲于奔命。
会师背后:权力欲望撕开的裂缝
1935 年的达维桥,本该是希望升起的地方。红一方面军与兵力雄厚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,衣衫褴褛的战士们相拥而泣。但此时的张国焘,看着疲惫不堪的红一方面军,心中滋生出异样的念头。
这位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,没有看到战友们转战千里的悲壮,反而将兵力多寡当成了争夺权力的筹码。在沙窝会议上,他公然要求扩充政治局成员,企图用人数优势操控中央决策,将革命队伍变成满足个人野心的工具。
“这不是权力分配,是要把党和红军拖入分裂的深渊!” 毛泽东在会议上的声音斩钉截铁。他一针见血地指出,张国焘的行为本质是 “用军队绑架党”,是革命最危险的敌人。
决裂与坚守:历史选择了正确的方向
面对张国焘的步步紧逼,中央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原则底线。当张国焘拒绝北上、甚至企图以武力威胁中央时,毛泽东果断率领红一方面军单独北上,在陕北站稳了脚跟。而坚持南下的张国焘,最终在屡屡受挫后众叛亲离,于 1938 年投靠国民党,彻底沦为历史的笑柄。
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,比任何枪林弹雨都更考验革命者的信仰。毛泽东后来回忆,当时最担心的不是国民党的追兵,而是 “队伍从中间裂开”—— 如果红军分裂,别说抗日,连生存都成奢望。
沙窝会议的硝烟早已散尽,但那段历史留下的警示永远清晰:外部的敌人能摧毁我们的阵地,却动摇不了革命的根基;而内部的分裂与背叛,才是能刺穿心脏的致命一刀。正是在一次次化解此类危机的过程中,中国共产党淬炼出坚不可摧的团结意志,这正是我们能在绝境中重生、在苦难中崛起的根本密码。
如今回望长征路上的那场暗战,我们更能理解:为什么毛泽东会将张国焘的分裂视为 “最黑暗时刻”—— 因为他比谁都清楚,团结对于一个在绝境中求生的政党而言,是比黄金更珍贵的生命线。
发布于:河北省广盛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